多款产品封盘 私募持仓仍处历史高位

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 时间:2021-03-02
A股市场近期走势低迷一定程度影响到相关基金收益。 实际上,公私募整体对后市的信心均有所下降,近期频现私募基金“封盘”,多家百亿私募亦在其中。 不过,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后

  A股市场近期走势低迷一定程度影响到相关基金收益。

  实际上,公私募整体对后市的信心均有所下降,近期频现私募基金“封盘”,多家百亿私募亦在其中。

  不过,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后发现,不少私募称近期A股出现回调属于正常现象,产品阶段性封盘也仅是为了调控规模,保障自身业绩。

  此外,私募排排网等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也表明私募仓位仍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

  私募基金平均仓位走势图(来源:融智评级研究中心)

  屡现封盘私募产品

  2月22日,源乐晟资产创始合伙人曾晓洁的产品在中信证券发售。渠道人士透露,1600个名额随即秒光。

  源乐晟资产相关人士表示,曾晓洁的产品3月份在其他几个渠道发售后,就将封盘。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封盘的百亿私募并非只有源乐晟。

  据悉,2月17日,去年新晋的百亿级私募希瓦资产发布了一则《关于基金经理梁宏暂停老产品申购的通知》称,自2月22日起,基金经理梁宏暂停老产品申购。净值1.15元以上的小牛、大牛、圣剑、刀塔FOF暂停新申购,持有人追加不受影响。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希瓦资产成立于2014年12月,目前管理规模突破百亿,旗下备案的基金为32只,核心策略为股票策略,与源乐晟资产分别位列1月份百亿级私募业绩榜单中排名第一、二名。

  据悉,此次希瓦资产“封盘”的主要原因是老产品仓位较高。随着市场波动幅度明显加大,新客户申购老产品后可能会承受加大的净值波动,投资体验差,而新产品会慢慢建仓,为客户铺好足够的安全垫。

  事实上,此前“业界良心”杨东的宁泉资产发行的新产品狂卖100亿元后,上海石锋资产的三年期封闭产品也在发售后随即被抢光,这不仅是因为去年这些私募亮眼的业绩表现,同样也因为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借基入市。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随着市场赚钱效应提升,以及居民储蓄大转移,私募基金规模会进一步扩张。因为很多投资者已经认识到自己投资股票不如买基金,因此越来越多的资金选择借基入市”。

  多家百亿级私募陆续封盘,一定程度反映了资金进入市场的热情,而近期相关机构推出的私募仓位指数进一步反映了不少私募对后市仍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私募持仓处于历史高位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国内股票私募整体平均仓位为81.16%,环比加仓0.31个百分点,连续第四周保持在80%以上的高位,同时刷新了2020年年初以来的新高。而截至2月底,股票主观多头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8.00%,出现了略微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具体仓位分布方面,来自私募排排网的调查结果显示,中高仓位的私募基金数量较上月变化不大,仓位在五成及五成仓以上的私募基金占比95.77%。

  其中,18.31%的私募目前处于满仓状态,相比上月上涨1.53个百分点;80%以上(不含满仓)区间的私募占比46.48%,相比上月48.32%下降1.84个百分点;50%至80%(不含)区间的私募占比30.99%,相较上月30.20%上升0.78个百分点。而仓位在八成以上的私募数量有所减少,可以看出基金经理对后市转向谨慎。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私募基金仓位创出新高,但规模越大,却越难以把控,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为保障业绩或净值管理,适度管理规模增长,更有利于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私募调控规模意愿增强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资料后发现,私募整体的备案热情和整体仓位成正比。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有16家私募在春节后完成备案,成为牛年新增私募管理人。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7家,占比近半。

  事实上,与公募相似,亮眼的业绩表现亦使得头部私募备受投资者青睐。

  不同于部分选择封盘的私募,更多私募选择加紧备案。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上周共有671只私募产品完成备案登记,增长量继续主要由证券类私募基金贡献,28家私募单周备案基金数量在3只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周备案多只产品的私募管理人今年以来的业绩来看,有业绩更新的机构平均收益7.53%,获得正收益的私募有21家,负收益私募3家。私募亮眼的赚钱能力自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注意,不过,规模的快速提升也给不少明星私募带来了一定压力。

  “部分私募基金选择封盘主要是为了控制自身规模,这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市场热情较高,且整体估值不算便宜,基金公司开始采取压缩规模等方式,提升风控能力,也是防风险的应对准备之一;另一方面则是规模持续扩大,会影响到基金管理的能力以及资产配置的计划,规模越大,越难管理,基金选择压缩申购规模或者停止申购,有利于维护老基民的利益,同时有利于后续基金的管理。”郭施亮解释称。

  一位资深业内研究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会使得整个管理难度上升,这也对基金产品管理者的管理和研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除了加强投研能力,更应保持风控意识,不宜盲目追高,既要在资产配置过程中,保持一定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份额,也要将规模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以此保证自身的业绩,增强投资者投资信心。”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