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人往的移民故事”在香港开讲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2-24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刘志敏、丁一鸣):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和香港中华文化学院主办、公职人员诚信关注组协办的国民教育系列讲座香港故事第二期人来人往的移民故事&rdquo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刘志敏、丁一鸣):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和香港中华文化学院主办、公职人员诚信关注组协办的国民教育系列讲座“香港故事”第二期——“人来人往的移民故事”日前在香港开讲。“香港故事”系列讲座意在通过香港历史的回顾,帮助港人认识香港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香港中华文化学院主席何志平博士和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香港特区保育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主席、香港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智鹏是本期“香港故事”的两位主讲者。两名主讲者分别从香港边境禁区的演变和香港人口变迁角度,讲述了香港这座城市人口迁徙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何志平表示,“香港故事”讲座,是针对当前部分香港年轻人热衷于探讨“本土文化”,宣扬所谓“本土化”而举办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帮助青年人了解“我的宗族来自于哪里”,“我的文化基因来自于哪里”,进而认识香港历史,了解香港与祖国不可切割的血脉渊源。他特别强调,正是因为香港的“人来人往”,才能有今天的繁荣发展。

  致力于香港历史研究的刘智鹏教授在演讲中介绍说,香港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始于宋朝,那时来自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就成了现在的“本地居民”,香港邓、彭、侯、文、廖五大家族和其他家族就是在那时陆续进入新界的。1841年香港开埠时,仅有7450人,而今天,香港人口数字已经达到734万。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大量企业北迁,内地与香港交流融合日益加深,令越来越多的港商及专业人士到内地寻求发展机会,最多时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达到近24万,超过香港总就业人口的7%。他特别强调,香港是个人来人往的城市,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空间,希望更多港人保持开放心态,顺应这个环境。

  主办机构负责人何志平博士还介绍说,历史上,香港与内地之间并没有“禁区”,广东与香港之间历史上也没有真正的边界,所谓“禁区”60多年前才出现。1951年,港英开始设立边境禁区,并陆续在深圳河以南竖立高高的铁丝网。一直到1962年,与深圳相连的地区全部被纳入禁区。自此深圳河以及河以南的禁区成为香港与深圳之间的地理屏障,成为两地人员交流往来的屏障,并逐渐对一些港人心理产生微妙影响。也就是那时,香港才开始自成一隅,独自发展。所谓“香港文化”,也才开始出现。

  何志平也强调,如今特区政府提出的打造“落马洲河套区”的构想,是十分明智、极具战略眼光的举措。香港人不仅要走出传统地理概念中的“禁区”,最大化地合理利用紧张的土地资源,更应该打破思想上的僵化观念,不可再固步自封,唯有迈出“思维禁区”,直面现实,香港社会才能迎来新生。

------分隔线----------------------------
栏目列表